ads55
2017年(3歲)、2005年(15歲)、1993年(27歲)、1981年(39歲)、1969年(51歲)、1957年(63歲)、1945年(75歲)、1933年(87歲)、1921年(99歲)這些年份出生的人都屬雞。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1的年份都是雞年。
屬相也叫十二生肖,十二年一個輪回,所以屬雞的出生年份是很多的,如果截止2020年是3歲那就是2017年出生的,如果是15歲就是2005年出生的,以此類推即可知出生年份。
十二生肖,又叫屬相,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,包括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龍、蛇、馬、羊、猴、雞、狗、豬。 是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,有著悠久的歷史,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。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《論衡》。
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靈融入中國人生活,其自然習性被人們賦予諸多文化意義,從動物上升到神格,接受尊崇和膜拜。只有自然生靈與文化神格相結合,才構成完整的生肖動物印象。
在《韓詩外傳》概括雞的「五德」,「頭戴冠,文也;足搏距,武也;見敵敢幹,勇也;見食相呼,義也;守夜不失時,信也」。故雞有德禽的雅號。《淮南子· 精神》說「日中有蹬烏」,即三足烏:日烏、金烏、金鴉。明代楊慎的《藝林伐山》說「日中有金雞」,日與月,太陽屬東方酉雞卻位於西;月亮屬西方卯兔卻居於東,原因是「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也」。李白的《夢游天姥吟留別》中吟「半壁見海日,空中聞天雞。」
古代計時簡陋,雄雞司晨成日出而作的號令。《詩經》中,「女曰雞鳴,士曰昧旦「,還有以」雞既鳴矣,朝既盈矣「催促國君上朝。孟嘗君被困函谷關,門客學雞鳴騙開關門。東晉祖逖「中夜聞荒雞鳴,曰『此非惡聲也』,因起舞庭中」,發憤報國。
鳳凰是雉雞美化神化而來。《山海經》記述「有鳥焉,其狀如雞,五采而文,名曰鳳皇「。《桂海禽志》載「烏鳳」,「頸毛類雄雞」。俗語常把雞和鳳凰聯系一起,如「鳳凰落架不如雞」。
雄雞勇斗,古人想像其有辟邪神力。清初陳昊子《花鏡》:「雄雞能角勝,目能辟邪」。南朝宗慎《荊楚歲時記》載: 「正月一日……貼畫雞戶上,懸葦索於其上,插桃符其傍,百鬼畏之」。正月初一不殺雞,這天是雞的生日。成都一帶春節期間仍流傳在門楣貼雞畫。
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,表現在婚姻、人生、年運等,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,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,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,如婚配上的屬相、廟會祈禱、本命年等。現代,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,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。
12生肖順序排列為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龍、巳蛇、午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雞、戌狗、亥豬。
子屬水,丑屬土,寅木、卯木、辰土、巳火、午火、未土、申金、酉金、戌土、亥水。 黑天苟地,混沌一片,鼠,時近夜半之際出來活動,將天地 間的混沌狀態咬出縫隙,「鼠咬天開」,所以子屬鼠。
天開之後,接著要闢地,「地辟於醜」,牛耕田,該是闢地之物,所以以丑屬牛。寅時是人出生之時,有生必有死,置人於死地莫過於猛虎,寅,又有敬畏之義,所以寅屬虎。
卯時,為日出之象,太陽本應離卦,離卦象火,內中所含陰爻,為太陽即月亮之精玉 兔,這樣,卯便屬兔了。辰,三月的卦 象,此時正值群龍行雨的時節。
辰自然就屬了龍。巳 ,四月的卦象,值此之時,春草茂盛,正是蛇的好日子,如魚兒得水一般。
另外,巳時為上午,這時候蛇正歸洞,因此,巳屬蛇。午,下午之時,陽氣達到極端,陰氣正在萌生。
馬這種動物,馳騁奔跑,四蹄騰空,但又不時踏地。騰空為陽,踏地為陰,馬在陰陽之間躍進, 所以成了午的屬相。
羊,午後吃草為最佳時辰,容易上膘,此時為未時,故未屬羊。未之後申時,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時辰,並且猴子喜歡在此時伸臂跳躍,故而猴配申。
酉為月亮出 現之時,月亮屬水,應著坎卦。坎卦,其上下陰爻,而中間的陽爻代表太陽金烏之精。
因 此,酉屬雞。夜幕降臨,是為戌時。
狗正是守夜的家畜,也就與之結為戌狗。接著亥時到, 天地間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狀態,如同果實包裹著果核那樣,亥時夜裡覆蓋著世間萬物。
豬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,故此豬成了亥的屬相。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持此觀點。
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。多用於哲學、中醫學和占卜方面。
五行指:金;木;水;火;土。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,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,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,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,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。
五行相剋: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。
五行相生: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。
五行數理: 金為七, 木為八, 水為六, 火為九, 土為五。
天乾地支簡稱「干支」,十天干:甲(jiǎ)、乙( yǐ)、丙(bǐng)、丁(dīng)、戊(wù)、己(jǐ)、庚(gēng)、辛(xīn)、壬(rén)、癸(guǐ) ;十二地支:子(zǐ)、丑(chǒu)、寅(yín)、卯(mǎo)、辰(chén)、巳(sì)、午(wǔ)、未(wèi)、申(shēn)、酉(yǒu)、戌(xū)、亥(hài)(註: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——子:鼠;丑:牛;寅:虎;卯:兔;辰:龍;巳:蛇; 午:馬;未:羊;申:猴;酉:雞;戌:狗;亥:豬。)。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,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,古人以此作為年、月、日、時的序號,叫「干支紀法」。
天干與五行、方位的關係:
甲為棟梁之木,東方。乙為花果之木,東方。
丙為太陽之火,南方。丁為燈燭之火,南方。
戊為城牆之土,中方。己為田園之土,中方。
庚為斧鉞之金,西方。辛為首飾之金,西方。
壬為江河之水,北方。癸為雨露之水,北方。
早在公元前2697年,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,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,探究五行(金木水火土),始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等十天干,及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等十二地支,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。
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(29.5306天)為一月,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( 365.2419 天)為一年,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,設置閏月。據記載,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。
天乾地支,是古人建曆法時,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。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,天乾地支的存在,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,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、方位及時間(時間軸與空間軸)上,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。
古人(一說黃帝)觀測朔望月,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。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(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),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。在搭配日記法(十天干),產生陰陽合曆,發展出現在的天乾地支;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。 中國古代的曆法中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被稱為「十天干」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叫作「十二地支」。
十天乾的含義
天乾地支的含義,在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中均有部分記載,大體含義是:
甲是拆的意思,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。
乙是軋的意思,指萬物出生,抽軋而出。
丙是炳的意思,指萬物炳然著見。
丁是強的意思,指萬物丁壯。
戊是茂的意思,指萬物茂盛。
己是紀的意思,指萬物有形可紀識。
庚是更的意思,指萬物收斂有實。
辛是新的意思,指萬物初新皆收成。
壬是任的意思,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。
癸是揆的意思,指萬物可揆度。
由此可見,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,而太陽的循環往複周期,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。
十二地支的含義
子是茲的意思,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。
丑是紐,陽氣在上未降。
寅是移,引的意思,指萬物始生寅然也。
卯是茂,言萬物茂也。
辰是震的意思,物經震動而長。
巳是起,指陽氣之盛。
午是仵的意思,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。
未是味,萬物皆成有滋味也。
申是身的意思,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。
酉是老的意思,萬物之老也。
戌是滅的意思,萬物盡滅。
亥是核的意思,萬物收藏。
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地支
用於記年,順序排列為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龍、巳蛇、午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雞、戌狗、亥豬。
十二生肖與十二時辰 子(鼠)時(23點——0點)、丑(牛)時(1點——2點)、寅(虎)時(3點——4點)、卯(兔)時(5點——6點)、辰(龍)時(7點——8點)、巳(蛇)時(9點——10點)、午(馬)時(11點——12點)、未(羊)時(13點——14點)、申(猴)時(15點——16點)、酉(雞)時(17點——18點)、戌(狗)時(19點——20點)、亥(豬)時(21點——22點)。
五行屬金的16劃繁體字都有那幾些,16畫五行來屬「金」的字有:錛、餐、憯、穇、艙、糙、蹅、儕幨、閶 ...
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什麼字一、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橦字,拼音tóng、chuáng。二、釋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