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s55
1969年是己酉年,天干五行屬土,地支五行屬金,納音五行屬土。
不知道你問的是不是這個納音五行。 納音五行 08-03-16 19:43 發表於:《與子同裳·漢服》 分類:未分類甲子乙丑海中金: 丙寅丁卯爐中火: 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傍土: 戊寅己卯城頭土: 庚辰辛巳白蟻金 壬午癸未楊柳木: 壬申癸酉劍鋒金: 甲戌乙亥山上頭 丙子丁丑澗下水: 甲申乙酉泉中水: 丙戍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靂火: 庚寅辛卯松柏木: 壬辰癸己長流水 甲午乙未沙中金: 丙申丁酉山下火: 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: 壬寅癸卯金箔金: 甲辰乙巳覆燈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: 戊申己酉大鄢土: 庚戌辛亥釵釧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: 甲寅乙卯大溪水: 丙辰丁巳沙中土 戈午己未天上火: 庚申辛酉石榴木: 壬戌癸亥大海水 納音五行(一) 天干、地支跟五行的搭配關係通常是天干甲、乙,地支寅、卯為木;天干丙、丁,地支巳、午為火;天干庚、辛,地支申、酉為金;天干壬、癸,地支亥、子為水;天干戊、己,地支辰、未、戌、丑為土。
這種搭配,在命學界歷來被視為是正統的、正規的,所以天干、地支的這種五行屬性也被稱之為「正五行」。 在命理學發展的過程中,古人還創造了另一種與正五行並行的「納音五行」。
納音五行不是用單個的天干或單個的地支跟五行掛鉤,而是用由一干一支組成的「干支」跟五行掛鉤。因為不重複的干支組有60個,用它們來跟五行掛鉤,就有12個不同的干支組屬於同一種五行。
在正五行中,十個天干配五行,只有兩個天干配同一個五行,它們又分為一陰一陽(例如甲為陽木,乙為陰木),所以在正五行中,天干與陰陽五行實際上是一一對應的,地支的情況也是如此(例如寅為陽木,卯為陰木)。這納音五行要12組干支對應同一五行,又不分陰陽,未免不便於操作。
於是古人將每一種五行分成了六個類型,這樣,最後是2組干支對應一種五行中的一個類型。 經典的命理古籍《淵海子平》關於納音五行有如下的說法(加粗字體為《淵海子平》原文,解釋則是筆者所作)。
1 . 甲子、乙丑海中金 以子屬水,又為湖,又為水旺之地,兼金死於子,墓於醜。水旺而金死、墓,故曰:海中金。
甲子和乙丑兩組干支的納音五行屬性是金,是金中的「海中金」這一類。 甲子中的地支「子」五行屬水,又是水的「帝旺」宮,所以子是水的旺地(地者,地支也)。
水旺,則成湖、成海,(《三命通會》「論地支」一節中將「子」比作「溪澗江洋之水」)或曰,水終究歸之與湖、海,所以「子」也就是湖、就是海。但對於金來說,「子」卻是它的「死」宮,「丑」是金的「墓」宮。
也就是說,金見了「子」、「丑」,必死無疑,既然旺水如湖似海,那定是金沉海底,如入墳墓了。所以叫做海中金。
2 . 丙寅、丁卯爐中火 以寅為三陽,卯為四陰。[注1 ]火既得位,又得寅卯之木以生之。
此時天地開爐,萬物始生,故曰:爐中火。 丙寅和丁卯兩組干支的納音五行屬性是火,是火中的「爐中火」這一類。
這兩組干支的天干丙和丁五行也屬火,所以說是火「得位」。地支寅、卯五行屬木,木可生火,更是得其所在。
十二地支以子、丑、寅、卯……的次序排列,寅在第三位,屬陽支,故稱三陽,卯在第四位,屬陰支,故為四陰,陰陽俱備為炭,天地為爐,所以此火名曰爐中火。 3 . 戊辰、己卯大林木 以辰為原野,巳為六陰。
[注2 ]木至六陰則枝榮葉茂。以茂盛之木而生原野之間,故曰大林木。
戊辰和己卯兩組干支的納音五行屬性是木,是木中的「大林木」這一類。 辰含有三種天干(五行)的成分,其主要成分(稱為本氣)是戊土,而戊土的性質高亢、厚實,故喻為原野。
巳在十二地支中排位第六,屬陰,故稱六陰。在一年十二個月中,巳是第四個月,時間在立夏至芒種之間,即初夏,所以說木至六陰則枝榮葉茂。
其木既已茂盛,又生在廣袤的原野,所以起名為大林木。 4 . 庚午、辛未路旁土 以未中之木,生午中之旺火,火旺則土於斯而受刑。
土之所生,未能育物,猶路旁土也。 庚午和辛未兩組干支的納音五行屬性是土,是土中的「路旁土」這一類。
地支未也含有三種天干五行成分,除本氣己土外,還含有乙木和丁火,地支午的本氣是丁火,另還含有己土。因為午本身是火的旺地,未中的乙木又可以生午中的丁火,這火就更旺而炎了。
雖然說土由火生,但火太過旺炎,這個剛生成的土反而是倍受煎熬,如受刑一般(「火多土焦」),這樣的土怎能生育萬物呢?還不是像路旁的塵土一樣。 5 . 壬申、癸酉劍鋒金 以申、酉金之正位,兼臨官申,帝旺酉。
金既生旺,則成剛矣,剛則無逾於劍鋒,故曰劍鋒金。 壬申和癸酉兩組干支的納音五行屬性是金,是金中的「劍鋒金」這一類。
地支申的本氣是金,酉金更是沒有一點雜氣,所以金見申酉為得正位。申宮是金的臨官之地,酉宮更是它的帝旺之處,這個金就十分剛強了,而金的剛強以劍鋒為最,所以壬申、癸酉之金,就稱為劍鋒金。
6 . 甲戌、乙亥山頭火 以戌亥為天門,火照天門,其光至高,故曰山頭火。 甲戌和乙亥兩組干支的納音五行屬性是火,是火中的「山頭火」這一類。
地支戌、亥在後天八卦圖中位於西北,屬乾位,乾卦。
不覺得八卦符號象二進位嗎?陰陽為動靜之機有兩儀,又說清升濁降為天地,記為連和斷。
兩儀生四象就加一位,就有左右。四家生八卦再加一位,於是:先天八卦中以二進位看坤0震1坎2兌3艮4離5巽6乾7。
若用線依次連接,圖形對稱,對稱軸切太極弦兩頂。且相對兩數相加得7符合兩兩相對。
如果把數位反過來看就是坤0艮|坎2巽3震4離5兌6乾7,正好0123屬陰4567屬陽。另外金大俠射鵰中有言:九宮之義法以靈龜,二四為肩六八為足,左三右七戴九履一,五居中央(古人書寫習慣右起,所以填數從右往左)。
成九宮格,每線上三數和相等(15),其靈龜當與洛書合。在下不懂八卦,只是閑來無事看看,覺得挺巧合,博君一笑,不對請勿噴。
八卦中沒有47的說法吧。
乾宮八卦:(俱屬金) 乾為天、天風姤、天山遁、天地否、風地觀、山地剝、火地晉、火天大有。 坎宮八卦:(俱屬水) 坎為水、水澤節、水雷屯、水火既濟、澤火革、雷火豐、地火明夷、地水師。
艮宮八卦:(屬土) 艮為山、山火賁、山天大畜、山澤損、火澤睽、天澤履、風澤中孚,風山漸。 震宮八卦:(屬木) 震為雷、雷地豫、雷水解、雷風恆、地風升、水風井、澤風大過,澤雷隨。
巽宮八卦:(屬木) 巽為風、風天小畜、風火家人、風雷益、天雷無妄,火雷噬嗑,山雷頤,山風蠱。 離宮八卦:(屬火) 離為火,火山旅,火風鼎,火水未濟,山水蒙,風水渙,天水訟、天火同人。
坤官八卦:(屬土) 坤為地,地雷復,地澤臨,地天泰,雷天大壯、澤天夬,水天需,水地比。 兌宮八卦:(屬金) 兌為澤,澤水困,澤地萃,澤地咸,水山蹇,地山謙,雷山小過,雷澤歸妹 參考資料:/blib/c/read/7/3378/4547.htm 9K 什麼叫作卦?古人解釋:「卦者掛也。」
等於沒有解釋。實際上是說,卦就是掛起來的現象,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八個東西,這八個東西的現象掛出來,就是八卦。
這個宇宙就是一本《易經》,宇宙的現象都掛在那裡,現在我們先了解它的原理。 第一個乾卦代表天,我們仰頭一看,天總是在上面,到了太空倒轉頭來,頭上還是天,天一定在頭頂的。
坤卦是地,人類是地球的文化,地總是踩在腳底下,這個地的現象掛在那裡。 、這兩個符號,代表了時間、空間、宇宙。
在這個天地以內,有兩個大東西,一個是太陽,一個是月亮,像球一樣,不斷在轉,所以: 離卦代表太陽。 坎卦代表月亮。
這兩個東西不停地旋轉於天地之間,於是有四個卦掛出來了,還有兩個卦是雷、風。 震卦代表雷,我們以現代科學的知識和觀念,來說明我們自己老祖宗的文化,他們認為宇宙間有這種能,電震動了就是雷,一震動以後,對面變成氣流了,就是風。
巽卦代表風,亦即是氣流,氣流震動得太厲害,一摩擦又發電,又回轉來了,就是「雷風相薄」,這是雷風兩個卦。 還有兩個卦是: 艮卦代表高山、陸地。
兌卦代表海洋、河流。 在宇宙間,除了這八個大現象以外,再找不出第九樣大的東西了,這只說大的,不說小的,如說小的,西裝亦一卦,灰塵亦一卦,那就多得很,不能再講了。
大的現象只有八個,沒有九個,亦不能七個,只有八個卦,而且都是對立的。可是這八個現象,變化起來就大極了,是無窮的,不能窮盡的數字,變化當然也是無窮無盡的。
現在看伏羲八卦方點陣圖。 這個卦圖以前是不用的,在唐宋以前沒有看見過,在宋以後才出現這個圖。
過去研究《易經》,只研究《周易》,研究的人多構成自己的圖案,到宋朝以後,宋版的《易經》始用這里的圖案,變化就從這里來的。其次,我們懂了「卦者掛也」的道理以後,再來看《易經》的卦,不必那麼嚴重,但亦不簡單,要輕鬆地去看。
《說卦傳》: 天地定位。山澤通氣。
雷風相薄。 水火不相射。
八卦相錯。 後面是文王八卦方點陣圖,八個卦排列的位置不同: 《說卦傳》: 帝出乎震。
齊乎冀。相見乎離。
致役乎坤。說言乎兌。
戰乎乾。 勞乎坎。
成言乎艮。 伏羲八卦方點陣圖又名「先天八卦」,文王八卦方點陣圖又名「後天八卦」。
先天八卦 什麼叫「先天」?以哲學的觀點說,宇宙萬物沒有形成以前,即是所謂的先天,有了宇宙萬物,那就是後天了。換言之,我這個人,在母親未生我以前,是我的先天,生了我以後,就是我這個人的後天。
在娘胎里是先天,離開了娘胎是後天,這是先天、後天的觀念。先、後天這兩個名詞,只是一種代號的作用,以邏輯來說,這只是一種界說,用以劃分出階段范圍而已。
伏羲的「先天八卦」,畫在紙上是平面的,看起來好像毫無道理。假如有一種儀器,使其立體化,就更容易表現出它的精神了,現在寫在紙上的,只不過是一種符號。
譬如現在的乾卦,是三這樣的三橫,但在古代卻並不一定是這樣畫的,像我們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囗和囗都是乾卦。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麼呆板嚴重,好像說門口掛上八卦,把鬼都可以趕跑,那是我們人的偉大,不是卦的偉大。
不過到現在,對於卦的符號,我們已經確定下來了。 字是寫的,卦是畫的,所以我們叫作畫卦。
人類原始的時候沒有文字,中國的原始文字都是圖畫,像「鳥」字,原來就畫成一隻鳥的樣子,日月山水舟車蟲魚都是這樣,可知中國文字的起源就是圖畫。卦的圖案,每個卦都有三畫,我們稱為三畫卦,卦中的畫叫「爻」。
為什麼叫「爻」?「爻者,交也。」為什麼「爻」就是交?這是說明卦在告訴我們,宇宙間萬事萬物,時時都在交流,不停地發生關係,引起變化,所以叫作「爻」。
三乾卦的三爻,都是完整的—,這叫作「陽爻」(大家不要上當,我們中國人,一遇到「陽」、「陰」,馬上產生一種神秘的觀念,覺得奇怪,其實並不奇怪,「陰、陽」也一樣的只是一種代號)。一畫在中間斷裂的如一,叫作陰爻,兩個是相對的。
三個陽爻,完整的三畫,為乾卦,代表天。三個陰爻,斷裂的三畫,為坤卦,代表地。
在人來說,乾卦代表男人,坤卦代表女人,以一隻手來說。
八卦是中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,由三條長畫或斷畫組成的八種圖式,在中國和日本用於占卜和象徵。用「一」代表陽,用「--」代表陰,用三個這樣的符號,組成八種形式,叫做八卦。每一卦形代表,一定的事物。乾代表天,坤代表地,坎代表水,離代表火,震代表雷,艮代表山,巽代表風,兌代表沼澤。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。在《易經》里有詳細的論述。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,後來用來占卜。
乾、兌(金);震、巽(木);坤、艮(土);離(火);坎(水)。
所謂卦,其實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測量太陽位置,從而知季節、記錄勞作規律的手段。
卦字的右邊「卜」字,是象形,表示在地上豎桿子,右邊那一點是太陽的影子。「卦」字左邊的「圭」字是尺子,用來測量影子的長度位置。
通過長期測量,勞動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種季節規律。 所謂八卦,應該是在地之八方測量結果的記錄。
(一)八卦歌訣 先天八卦:「乾三連,坤六斷,震仰盂,艮覆碗,離中虛,坎中滿,兌上缺,巽下斷。」 後天八卦:「一數坎來二數坤,三震四巽是中分,五數中宮六乾是,七兌八艮九離門。」
(二)八卦代數 先天八卦:乾一,兌二,離三,震四,巽五,坎六,艮七,坤八。 後天八卦:坎一,乾二,兌三,坤四,艮五,震六,巽七,離八。
(三)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:乾南,坤北,離東,坎西,兌東南,震東北,巽西南,艮西北 後天八卦:震東,兌西,離南,坎北,乾西北,坤西南,艮東北,巽東南 (四)八卦所屬 乾、兌(金);震、巽(木);坤、艮(土);離(火);坎(水)。 (五)八卦生克 乾、兌(金)生坎(水),坎(水)生震、巽(木),震、巽(木)生離(火),離(火)生坤、艮(土),坤、艮(土)生乾、兌(金)。
乾、兌(金)克震、巽(木),震、巽(木)克坤、艮(土),坤、艮(土)克坎(水),坎(水)克離(火),離(火)克乾、兌(金)。 (六)八卦旺衰 乾、兌旺於秋,衰於冬;震、巽旺於春,衰於夏; 坤、艮旺於四季,衰於秋;離旺於夏,衰於四季; 坎旺於冬,衰於春.(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) (七)八卦所對應的五行: 金-乾、兌 乾為天,兌為澤 木-震、巽 震為雷,巽為風 土-坤、艮 坤為地,艮為山 水-坎 坎為水 火-離 離為火 五行相生: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剋:水火金木土 (八)八卦代數順序 先天八卦:震四,離三,兌二,乾一,巽五,坎六,艮七,坤八。
後天八卦:坤二,兌七,乾六,坎一,艮八,震三,巽四,離五。 (九)八卦分割 乾▅兌▅離▅震▅巽▅坎▅艮▅坤 八卦 ▅太陽▅▅少陰▅▅少陽▅▅太陰 四象 ▅▅▅▅陽▅▅▅▅▅▅▅陰▅▅ 兩儀 (十) 八卦分陰陽 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四卦,屬陽卦 其中 艮為少男 坎為中男 震為長男 (震、坎、艮中陰多陽少,表示陰從陽,故為陽卦 ) 坤、兌、離、巽四卦,屬陰卦 其中:兌為少女 離為中女 巽為長女 (兌、離、巽中陽多陰少,表示陽從陰,故為陰卦 ) 後天八卦九宮排列: 乾六、坎一、艮八; 兌七、宮五、震三; 坤二、離九、巽四。
以上後天八卦九宮排列數,橫豎相加、對角相加之和,均等於15. 即:6+1+8=15;7+5+3=15;2+9+4=15。 6+7=2=15;1+5+9=15;8+3+4=15。
6+5+4=15;2+5+8=15。 五行八卦分為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。
「五行」具體是指金行、木行、水行、火行、土行,「五行」學說同今天的數學、物理、化學一樣,一直是中國古代先賢從事各種研究的工具與方法,無論道家、醫家、兵家、儒家、史家、雜家、歷算家都必須精通「五行」。八卦,是陰陽、五行的延續,也或將萬物分作為八卦。
八卦是: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離、坤和兌。八卦通常運用在方位、測卦、風水等學科上。
而最能將八卦發揮得淋漓盡致是梅花易數這學科。

五行屬金的16劃繁體字都有那幾些,16畫五行來屬「金」的字有:錛、餐、憯、穇、艙、糙、蹅、儕幨、閶 ...
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什麼字一、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橦字,拼音tóng、chuáng。二、釋 ...